2021年,一個新奇的概念名詞在網絡上迅速躥紅,引發科技界和投資界的廣泛關注。
這個概念名詞,就是『元宇宙』。
元宇宙《Metaverse》概念起源於科幻小說,或指向互聯網的『終極形態』。
Metaverse 一詞來源於1992年作家 Neal Stephenson 的科幻小說《雪崩》,描述了一個人們 以虛擬形象在三維空間中與各種軟件進行交互的世界。
元宇宙的起源·你了解多少?
尼爾·斯蒂芬森描述了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的網絡世界,並將其命名為『元界』。
所有現實世界中的人,在元界中都有一個『網絡分身』。
這個『元界』,英文原著中叫『Metaverse』。
它由Meta和Verse兩個詞根組成,Meta表示『超越』、『元』, verse表示『宇宙universe』。
書中所說的『網絡分身』,英文單詞叫做Avatar。
大家有沒有很眼熟?
是的,Avatar就是『阿凡達』。
2009年,美國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的那部經典電影,就是以它命名。
Avatar的原意是『化身』,印度教和佛教中,特指化作人形或獸形的神。
如今,電腦遊戲或聊天室中玩家使用的虛擬身份,也叫Avatar。
相信大家很快就反應過來了,元宇宙不是真正的世界,而是一個虛擬的世界。
其實,更準確來說,元宇宙是未來的虛擬世界。
說到虛擬世界,相信大家馬上又想到了另一部經典電影,那就是2018年美國大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的——《頭號玩家》。
電影《頭號玩家》就描繪了我們向往的元宇宙的樣子,它有完整運行的經濟體系,跨越實體和數字世界,數據、數字物品、內容以及 IP 都可以在元宇宙通行,大家既在這個世界享用已有的設施,也可以自己參與創作,進而豐富繁榮整個宇宙。
那麼元宇宙是遊戲嗎?
目前元宇宙概念的遊戲,特別是鏈遊,由於技術和從業人員的局限,畫面渲染、遊戲內容和玩法的打造都遠遠的落後於手遊和端遊,而且鏈遊要在鏈上做分佈式存儲也造成遊戲反應比較慢,體驗感並不算好。
其實很多遊戲,特別是 RPG 遊戲,創造了一個虛擬世界,裡面有自己的社交場景,升級模式,自己世界觀,自己的經濟系統 ,有的遊戲可以在上面創造自己喜歡的虛擬形象,捏臉,換衣服,打架,升級,購買裝備, 社交,甚至可以在裡面結婚,生子,飼養寵物,結拜兄弟組隊一起冒險。
其實除了沒有開放共建的生態系統,他們也算是一個自己打造的虛擬世界。
所以不少人認為遊戲公司可能最適合率先打造元宇宙的世界,成為元宇宙的入口。
元宇宙,到底依賴哪些技術?
所理解的元宇宙 2.0 或者 3.0 版本,不僅僅隻是遊戲,也是一個去中心化的鏈上開源生態系統,應用場景也不僅僅是娛樂,而是可以在平臺上社交、學習、工作、購物、看劇,看展覽、運動、甚至投資理財等等同時進行的平行數字世界。
為了實現這樣一個元宇宙,需要多方力量共同搭建,沒有任何一個巨頭或者是個人能獨立完成這項工作。
因此我們認為遊戲和 VR 隻是元宇宙的入口,但除遊戲和 VR 外,還有許多投資機會。
關於元宇宙的的分類方式很多,接下來我嘗試性的按投資人尋找項目的邏輯來分類闡述一下我認為元宇宙的投資機會在哪些方面,會因分類不同略有重復。
粗略來說,元宇宙包括了這麼幾個方面的技術——芯片技術、網絡通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VR/AR/MR/XR》、遊戲技術《遊戲引擎、遊戲代碼、多媒體資源》、AI人工智能技術、區塊鏈技術。
元宇宙是數字宇宙,是平行世界。
所以說,元宇宙是建立在數字技術基礎上的,和IT、CT技術密不可分。
要支持龐大的元宇宙運作,首先必須要有極其強大的算力和算法。
算力的根基是芯片,不用解釋了吧?算法呢?是軟件,更是長期的人才積累和生態經營。
眾人拾柴火焰高,隻有更多的人才加入,投入更多的資源,才能一磚一瓦地把元宇宙搭建起來。
虛擬現實技術、遊戲技術、AI人工智能,都屬於IT范疇。
站在CT通信的角度,元宇宙也是一個可以蹭的大熱點。
前面不是說『隨地』嘛?沒有通信,沒有低延時的5G/6G/全光網,用戶就不能接入元宇宙,隻能在單機裡自嗨,那還有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