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作家 張傑
『元宇宙』概念正越來越火。
當地時間10月28日,Facebook首席執行官馬克·紮克伯格在Facebook Connect大會上宣佈,Facebook將更名為『Meta』,來源於『元宇宙』《Metaverse》。
紮克伯格表示,我們經歷了從臺式機到網絡再到手機,從短信到照片再到視頻,但這並不是終點。
『下一個平臺和媒介將是更加身臨其境和具體化的互聯網,你將置身於體驗之中,而不僅僅是作為旁觀者,我們稱之為元宇宙』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技術、新科學、新發展不斷改變著我們認識世界的視角、解決問題的路徑以及在新生態中生活的方式。
作為時下非常勁爆的數字經濟概念,『元宇宙』正在引發思想界、科技界、資本界、企業界、文化界的關注。
臉書、微軟、英偉達、騰訊、字節跳動等科技巨頭紛紛佈局元宇宙,各行各業都在密切關注元宇宙,可以說是形成了一種『元宇宙現象』。
『元宇宙』概念最初來自於科幻作家史蒂文森1992年創作的科幻小說《雪崩》,意指在共享的線上世界,使用者能夠互動,甚至在虛擬世界中生活、工作。
故事中創造了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的網絡世界,每在現實世界中地理位置彼此隔絕的人們通過各自的『化身』進行交流娛樂。
基於這種概念,現在的互聯網科技將之進行延伸,重點在技術上打開思路,試圖給予用戶超越現實規則的體驗,擺脫了物理意義的時空觀,讓現實生活中的時間與地點對人類活動的限制大大削弱;基於匿名的新身份代入,用戶能夠自由隨時接入,從虛擬世界得身份轉換帶來新鮮感與AR/VR帶來的沉浸感 ;元宇宙將用戶從體驗者轉變成內容的生產者,用戶社區間內構成互相間的強關 聯,從而形成了真正的虛擬社會。
『元宇宙』概念來自一位硬核科幻小說家
尼爾·斯蒂芬森,美國科幻小說家,短篇故事作家,散文家。
他的作品包括科幻小說,歷史小說, 極繁主義 ,賽博朋克和後電腦朋克。
斯蒂芬森在各種領域都有涉獵,如數學,密碼學,哲學,貨幣和科學史等。
他還為各類雜志撰寫了大量技術文獻,同時在Blue Origin公司《由傑夫貝佐斯》做發展載人亞軌道發射系統的兼職顧問。
尼爾·斯蒂芬森出生於美國馬裡蘭州的米德堡。
他的父親是電子工程學教授,祖父是物理學教授,母親在一家生物化學實驗室,而而外祖父是一位生物化學教授。
在家庭的影響下,斯蒂芬森對地理學和物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為他成為一名硬科幻作家奠定了基礎。
在出版於1992年的《雪崩》中,斯蒂芬森講述了一個發生在21世紀初期洛杉磯的故事。
在這個未來中美國聯邦政府將大部分權力給予了私人企業家和組織,國家安全交付給了雇傭軍隊,公路公司之間也相互競爭來吸引司機來上他們的路,政府剩餘的權利隻是做一些繁瑣的工作而已,社會的繁榮安定與他們無關。
政府的大部分的土地被各個大的私人瓜分,並建立了個人領地。
在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下,美元急劇貶值,一兆美元也是一個會被忽略的數字,而人們交易中通常則使用的是其他的貨幣。
在小說中,斯蒂芬森創造了一個並非以往想象中的互聯網——虛擬實境《Metaverse》,而是和社會緊密聯系的三維數字空間,與現實世界平行,在現實世界中地理位置彼此隔絕的人們可以通過各自的『化身』進行交流娛樂。
科幻電影對『元宇宙』的描繪
在《雪崩》受到關注後,一個與現實世界平行的虛擬網絡世界的概念迅速 被科幻小說家們接受,並且沿用了史蒂文森對其的稱呼,即元宇宙。
元宇宙的概念在隨後的科幻電影中也迅速定型。
1982年的《電子世界爭霸戰》可能是最早出現平行虛擬世界概念的電影,其續作《創戰紀》則完善 並更加詳細得描述了這個虛擬世界。
1999年的《黑客帝國》則描繪了一個 『缸中之腦』式的虛擬世界。
《黑客帝國》電影劇照
近五年內,元宇宙概念被大眾熟知是通過斯皮爾伯格導演的科幻電影《頭號玩家》。
2045年的現實世界是一個處於崩潰邊緣、混亂不堪的煉獄,人們將 希望寄托於『綠洲』 ,一個覆蓋全球的虛擬世界。
人們隻需戴上VR 設備, 就可以進入這個與現實世界形成強烈反差的、繁榮的虛擬世界,成為任何人、 體驗不同的人生。
在頭號玩家中,元宇宙成為了未來人類社會的一部分,現實生活中的距離被 元宇宙進一步拉近,在現實不得志的人們通過元宇宙得到空間宣泄與表現自己。
2021年10月16日上午,國內首套《元宇宙》圖書分享會在天府書展2號活動區成功舉辦。
在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玉榮看來,人類的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是無限的,科學技術迭代是影響歷史潮流的第一動力。
人類有勇氣和能力做出『元宇宙』的城堡,也要有使命去管理好這座城堡,這將會對未來產生巨大的影響。
從『降維打擊』到『元宇宙』 科幻小說裡的概念能走多遠
封面新聞記者注意到,《雪崩》《 Snow Crash》中文版早在 2009年就由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出品方正是《科幻世界》雜志。
29日上午,封面新聞記者電話采訪到《三體》責編、科幻世界雜志社副總編、資深科幻文學評論家姚海軍。
封面新聞:在您的科幻閱讀視野裡,史蒂文森是怎樣的一個作家?
姚海軍:他的知識非常淵博,尤其是對現代科技各個方面有深入的研究。
在美國他也是非常成功的科幻作家,他的作品都比較暢銷。
如果非要給他定一個位,我覺得他是屬於美國最重要的賽博朋克《一種科幻類別》重要的一名創作主將。
封面新聞:我們也注意到,史蒂文森在《雪崩》中,原意為描述一個荒誕的賽博朋克世界,以此來讓人們注意資本主義與無管控的科技進步帶來的荒誕世界,但這書中對虛擬科技社會的構想也為大家打開了想象力的大門。
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姚海軍:這種現象並不少見。
除了『元宇宙』之外,比如像劉慈欣在《三體》裡提出的概念『降維打擊』,後來也成為商界尤其是互聯網商界的現象級詞匯。
顯然這也是劉慈欣一開始沒有完全預料到的。
科幻小說的核心任務就是描寫未來,對未來的設想,那肯定就會出現一些超前性的概念。
這些概念,在科幻小說作品出爐之後某個時期,因為社會上一些偶發的事件或者技術潮流,成為熱點。
『超前性』本來也正是科幻小說的價值之一。
封面新聞:對科幻小說中某個概念進行延伸出來的東西,是科幻作家本人都沒有想到的。
姚海軍:是的。
劉慈欣說過大意如此的話:一部作品完成出版後,它就不再屬於作者。
我也認為,很多時候,作家在寫作的時候,自己其實並沒有想那麼多。
是出版後,啟發讀者自己進行詮釋,使得它具有更多的涵義,在觀念上、概念上進行更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
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