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R陀螺 小鉆風
看B端廠商的架勢,C端這把火似乎要被引燃。
今年以來,一個有趣的現象趨於明顯,一直專註B端的廠商開始紛紛向C端擴展。
去年下旬至今年上半年,不止是VR廠商,AR廠商發佈的產品同樣基本定位C端。
一個Nreal獨占鰲頭的國內AR消費端市場,隨著B端市場的倒戈,再次變得熱鬧起來。
近一年,這些B端廠商宣告ToC
據VR陀螺初步統計,近一年在C端有新產品發佈的B端AR廠商《或此前未發售C端產品的廠商》有:雷鳥創新、OPPO、Rokid、亮亮視野、影目。
雷鳥創新,作為TCL孵化的AR品牌,今年1月正式發佈智能眼鏡雷鳥Air《國內產品名》,4月正式開售,定位消費級XR眼鏡;《5月聯合博士眼鏡舉行線下首發體驗活動》
OPPO,去年底正式亮相新一代AR智能眼鏡OPPO Air Glass,並於3月3日正式發售,定位消費級AR產品,售價4999元;
Rokid,去年9月發佈消費級AR眼鏡Rokid Air,又於今年3月宣佈與釘釘合作,在Rokid Air上打造數字化辦公空間,推動AR辦公落地應用;
影目,於去年7月宣佈消費級ToC產品無線AR智能眼鏡『INMO Air』,前段日子在熱播電視劇《請叫我總監》中品牌露出,引起熱議;
亮亮視野,為聽力受損人群設計的AR眼鏡獲NETEXPLO『全球十大科技創新獎』,基於這款AR產品做的升級眼鏡將是亮亮視野將要推出的新產品,目標是C端
除去以上,去年選角獨特的AR眼鏡廠商光粒也是風光一時,全息樹脂光波導,從泳鏡切入,聚焦消費級AR產品,融資金額據稱已高達數億元。
從堅定ToB到再次嘗試ToC,B端廠商這波操作似乎暗示C端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但這背後既有積極信號,也有不確定因素存在。
ToC積極信號:
C端市場變革信號顯化,風向在變
B端廠商的躁動隻能算C端市場變革顯化的現象之一,如果再往前探究,則會看到更多的C端變化。
變化一:Quest 2 開啟消費端市場,大廠商入局VR/AR
Quest系列的成功以及Quest 2突破1000萬銷量的門檻,是VR打開C端市場的臨界信號,同時也驗證了VR產品、市場的潛力,帶動大廠或入局或再度活躍。
不同的大廠在VR/AR的選擇上又存在不確定性,既有可能進行單邊選擇,亦有可能進行組合選擇。
作為當中的重磅參賽選手,蘋果的設備信息趨向明朗,是融合了AR、VR的MR設備,這就使得AR廠商同樣有了躁動的理由。
圖源:網絡
變化二:手機廠商紛紛試水,智能眼鏡或為下一階段主流穿戴產品
VR/AR市場氣氛的變化再度吸引傳統廠商的目光,但對經歷過2016年左右VR/AR泡沫期的廠商而言,面對這波起勢顯得更為謹慎,選擇了可實現性更強且更為務實的智能眼鏡。
選擇智能眼鏡,從可穿戴設備角度有其合理性,同時,它具備在未來實現AR功能的轉換與加持的潛力。
Snap前兩代產品便是均為無AR功能的純智能眼鏡,但到了去年發佈第三代,開始加持AR功能。
(《Snap終於推出了真AR眼鏡,但人們並不會買它》)
圖源:Snap
Meta可能走同樣的路線,現在已經與雷朋聯合推出智能眼鏡試水,一方面可以探索C端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探索眼鏡形態,未來在智能眼鏡的基礎上疊加AR功能。
往國內看,國廠手機四巨頭:華為、小米、OPPO、vivo,上一波熱潮小米選擇了一頭鉆進VR,這一波小米旁觀,僅亮相智能眼鏡產品,但隻能作為一款實驗性產品來理解,小米智能眼鏡探索版的名稱也說明了這一點。
華為則在去年底發佈第3代智能眼鏡 。
小米智能眼鏡探索版《圖源:網絡》
華為智能眼鏡《圖源:網絡》
OPPO一如既往選擇了AR眼鏡,發佈第三代AR眼鏡OPPO Air Glass,向消費級電子產品再邁一步。
這款AR眼鏡的誕生在業內引發熱議,同時刺激了消費端,讓一部分人開始思考十年時間對AR而言是否毫無意義,但也讓部分B端廠商開始思考是否到了嘗試C端的節點。
圖源:網絡
變化三:元宇宙等概念加持,VR/AR出圈
一款產品能否成行的關鍵要素之一在於消費者對其是否有足夠的認識,元宇宙的出圈為VR/AR帶來了一定的市場教育,這也使得消費端市場開始更多的聽聞VR/AR,對其萌生好奇,為VR/AR走向消費端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基於以上三點變化,並不足以證明入局C端的時機已經成熟,反而從廠商的一舉一動中讀出的都是『嘗試』的態度,更多的是在釋放一種『已閱』的信號,這對VR/AR消費端市場,尤其是AR而言,距離被真正投入人力、物力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ToC的另一面:
曾經的龍頭轉型ToB,至今無亮眼成績支撐
B端廠商向C端做嘗試,對產業是一個積極信號,卻也不能解讀為消費端崛起的開始。
心理與戰略層面,沒有一家B端廠商表示轉型C端,決心做C端,而是默契地選擇繼續深耕B端的同時,向C端探索。
歷史角度,從谷歌眼鏡再到Magic Leap,失敗的教訓遠多於成功的啟發。
而且就在我們察覺國內B端廠商開始有意C端之時,身為AR龍頭廠商的Magic Leap走向了一條截然相反的路。
圖源:Magic Leap
過去兩年,Magic Leap經歷層層『PPT公司』、裁員、換帥的羅生門之後,於去年下旬在新一屆CEO Peggy Johnson的帶領下由ToC全面轉向ToB。
值得一提的是,Peggy是微軟前高管,HoloLens走的正是B端,或許微軟帶給她的經驗是做B端比做C端更靠譜。
作為AR屆的『鈔票焚燒機』,集結了眾多領域大佬的Magic Leap選擇ToB,可見C端真不好做。
不僅僅是Magic Leap,HoloLens作為工業最強,同樣隻徘徊於工業端。
雖然有傳言稱HoloLens 3將是消費級產品,但同樣有傳聞稱HoloLens 3項目會被砍掉,因此不足為信。
正是C端不好做,所以我們看到AR眼鏡向C端發展的一大趨勢是做細分市場,從部分場景的通用功能切入,在功能上做減法。
圖源:VR陀螺
再加上此前市場上已有的AR眼鏡比如Nreal、MadGaze等,總結這些產品的定位,大致可歸為三個方向。
一種是主打觀影、娛樂,想要作為手機延展的優秀顯示器,以Nreal、Rokid、雷鳥為代表;一種主打信息提示,作為輔助工具,提供導航、翻譯、提詞器等功能,以OPPO、影目為代表。
這與智能眼鏡的功能較為類似,小米、華為智能眼鏡都可以劃入這一類。
除以上兩種,還有一種切入方式,選擇特定的場景與消費者人群,比如亮亮視野從聽障人群角度切入,屬於從B端向C端衍生出來的需求;再比如,光粒眼光獨特地選擇遊泳場景,和泳鏡相結合,進行原有需求的加成。
從思路上看,似乎可行,但價格在3000~5000之間,不屬剛需性產品。
僅從銷量來看,作為消費級產品還不夠成功。
而以最近最引人註目的OPPO為例,OPPO Air Glass僅限官網售賣,當前評價11條。
光粒的AR泳鏡熱鬧一時之後陷入沉寂,有購買者表示尚未體驗,放家裡已經落灰。
圖源:OPPO官網
Nreal在C端走得更遠,但選擇與運營商合作的銷售模式,且海外發售先行,難以估算真實銷量。
既然未透露過銷量,某種程度上也反映數據不會太亮眼。
真實ToC的案例成果雖不夠振奮人心,但這種積極嘗試的態度與AR背後潛在的巨大市場卻能激發市場的探索欲,尤其是在B端蟄伏已久,正尋求突破的廠商。
B端廠商擁有完整的硬件產品,向C端做嘗試並非從零開始,對他們而言,在不進行大規模的投入前,僅僅隻做嘗試,有先天優勢。
因此面對這一波熱潮,向C端擴展,做嘗試的同時也可以作為一種品牌策略。
此外,從此前陀螺君年初與多位B端廠商交流的情況來看,B端業務有顯著提升,但廠商們對AR產業並不持有急於求成的態度,而是普遍預測爆發還需時日。
同時,B端銷量數據顯示,不少廠商B端銷量並不十分理想,向C端進軍不失為一條適時嘗試的路徑。
雖然以下一代計算平臺為標準來看待當前的AR眼鏡,相差甚遠,但Rokid Air、雷鳥Air與華為智能眼鏡的評論區,卻給陀螺君以新的啟發。
下一代計算平臺雖遠,
細分場景的AR眼鏡、智能眼鏡有機會先行
Rokid Air上線主流電商平臺,京東商城自營店評論500+《1個月前為200+》,雷鳥Air京東商城自營店評論1000+《1個月前為500+》,華為第3代智能眼鏡官網用戶評論達到10000+《1個月前為2700+》。
我們以手機、平板做類比,這樣的數據顯然離消費級尚遠。
但細看評論,以及近一個月的增長量,陀螺君卻感受到雖然沒有成為普及性產品,但消費者對新科技、新產品的熱情與寬容度似乎超過我們的預期。
Rokid Air、雷鳥Air作為消費級AR眼鏡,主打場景相類似,均為觀影、娛樂,從用戶評論來看,主要用於觀影,好評率非常高,用戶最滿意的,還是要屬輕薄的形態。
這兩款AR眼鏡價格上要比OPPO Air Glass低不少,同時,相比於OPPO Air Glass黑科技美學體現得十足的單目外型設計,Rokid Air、雷鳥Air外形更多的是朝日常眼鏡/墨鏡靠近,並且有更為明確的場景:觀影。
雷鳥評論《來源:京東商城》
Rokid評論《來源:京東商城》
相比於前兩款AR眼鏡,華為智能眼鏡更多的是信息提示功能《非AR的通過語音》,最新版本為去年末發佈的第3代,價格降至1500元左右。
從用戶反饋來看,形態上已做到與普通近視眼鏡無異,不會被周圍的人所察覺。
評論區也是好評占絕大多數,消費者顯然對智能眼鏡的期待與我們作為從業者的期待有所偏差。
他們明確知道,智能眼鏡不屬剛需性產品,思維也根本未發散至AR甚至是下一代計算機平臺,而是作為單純的新科技產品在嘗試。
從華為智能眼鏡的評論來看,消費者對當前的產品已經達到了基本滿意狀態《有些用戶表示第二次購買》,主要在於外形與操作。
同時,對待缺點,用戶也能客觀表述,比如漏音、續航、充電不及二代方便等等。
圖源:京東商城
對科技粉而言,外型做到與普通眼鏡無異 ,便已經贏了一半。
華為還與STEPPER、海倫凱勒品牌合作提供6種鏡框框型,黑、灰兩種顏色可供選擇。
實用、時尚單品疊加高科技,似乎已經足夠誘人,成功在普通近視眼鏡的基礎上實現了功能的加成。
目前Meta的線下店已經上線Quest 2、Portal,以及與雷朋合作的智能眼鏡Stories。
如果AR眼鏡尚需時日,那麼智能眼鏡是否有可能先行一步?
結語
總的來看,陀螺君對B端廠商向C端進行探索持積極看好態度。
雖然距離AR眼鏡成為下一代計算機平臺還有多重技術難關待克服,但退一步,合適的細分市場,雄厚的近視人群基礎培養出的眼鏡佩戴習慣,在普通近視眼鏡基礎上實現功能加成的智能眼鏡市場也有繼續探索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