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熱鬧起來的AR行業。
來源:21tech《News-21》
作者:董靜怡
編輯:張偉賢
圖源:圖蟲
Meta的元宇宙遭遇現實尷尬。
近日,一份Meta的內部文件顯示,目前Horizon Worlds的月活躍用戶總數已不到20萬,這與Meta最初設定的年底前達50萬目標差距明顯,元宇宙難掩『長期樂觀,短期悲觀』的態勢。
而在另一邊,蘋果首席執行官庫克更在采訪中給元宇宙潑了一盆冷水,他表示,帶來下一次互聯網革命的不是元宇宙,而是增強現實《AR》。
在他看來,AR是一項變革性技術,很快就將像智能手機和互聯網一樣無處不在。
近日,羅永浩的AR創業公司 “Thin Red Line”完成近4億元天使輪融資,又掀起了業內對AR的關注。
據悉,本次融資由美團龍珠領投,經緯創投、藍馳創投等九家機構跟投,美團龍珠創始合夥人朱擁華代表美團方出任董事,並計劃於10月底繼續開放新一輪融資。
目前Thin Red Line的估值范圍為10至15億元。
陀螺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16至2022年上半年間,AR/MR相關融資從2019年開始穩步回升,2021年的AR/MR投融資案例數量達到338起,總融資額達到554.4億元,相比2020年增長了一倍以上。
2022年上半年,AR/MR的投融資案例達到了172起,金額達312.6億元。
Rokid創始人兼CEO祝銘明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AR設備目前已進入到個人領域,但離通用化和普及化還有距離。
然而行業發展勢頭不容小覷,根據Strategy Analytics預測,到2027 年,全球專用AR頭顯設備市場出貨量有望達到6000萬部。
Meta向左,蘋果向右
去年年底,紮克伯格提出了他對元宇宙的美好願景。
他認為,在未來,人們將在一個虛擬世界中工作、聚會、學習和娛樂,為此,紮克伯格投資了近100億美元,將Meta的未來押在了虛擬現實上。
事實上,Meta的VR頭顯確實壟斷了市場。
IDC數據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VR頭顯出貨356.3萬臺,其中Meta份額占全球VR市場的90%。
截至今年6月,發售於2020年10月的Meta Quest 2全球銷量超過1480萬臺。
然而其開發的VR平臺Horizon Worlds卻屢屢遭到全網群嘲。
近日,一份Meta公司的內部文件顯示,Horizon Worlds的月活躍用戶總數不斷下滑,目前已不到20萬。
Oculus VR聯合創始人Palmer Luckey直言,Meta旗下的元宇宙平臺Horizon目前來看確實不是一個好產品。
但他同時認為,雖然目前很糟糕,但未來可能會很驚人。
這其實與紮克伯格的計劃相差無幾,『元宇宙的投資並不能立刻帶來利潤,預計或許到這個十年的晚些時候,或會更像個真正的商業故事』
元宇宙遙遠且模糊的未來讓很多公司持懷疑態度。
蘋果首席執行官庫克在近日接受采訪時表示,並不看好元宇宙是未來的趨勢,『VR可以經常使用,但不是一種良好的溝通方式』
他將目光轉向了將信息疊加在物理世界上的增強現實《AR》,他認為,AR是一項變革性技術,很快就將像智能手機和互聯網一樣無處不在。
此前,庫克已經多次在公開場合上表達對於AR的重視,甚至宣稱其是類似智能手機一樣的革命性技術。
鑒於蘋果在iPhone、iPad和Mac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蘋果對AR的看好,或將吸引更多人進入其硬件、軟件和服務生態系統。
在選擇AR的理由上,羅永浩與蘋果是類似的。
他認為,VR的本質更像是遊戲機,AR才是下一代計算平臺。
今年6月,羅永浩宣佈在債務接近償清後,將重心轉向AR《增強現實》創業項目。
具體到公司計劃上,他表示,硬件團隊會每年研發一款工程機,原則上不對外發售,僅限內部開發使用,直到商業化條件和整體環境大致成熟再開售。
『如果過程順利,再加上一點運氣,我們想在AR時代做出一個像2007年的iPhone+iOS一樣的東西,成為下一個平臺上類似蘋果一樣的公司』直接對標蘋果,羅永浩的口氣不小。
那麼這是一門好生意嗎?
走向C端
IDC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VR/AR終端出貨量達到1123萬臺,同比增長92.1%,其中VR頭顯設備出貨量達到1095萬臺,AR設備隻有28萬部,且八成出貨量都為企業用戶。
可見VR與AR雖常被同時提到,但在發展上兩者並不同步。
深圳市增強現實技術應用協會秘書長鐘建輝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AR相比於VR發展較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AR的技術壁壘相比VR較高;其二,AR目前比VR少很多的應用;其三,AR產品的價格普遍比VR高。
這無非對應著科技產品走向C端必然面臨的幾項挑戰:技術成熟度、內容生態、成本與價格。
技術方面是主要的原因,AR的產品特性決定了其需要在以輕便性、可穿戴性為前提的情況下,盡量展現出大的算力。
祝銘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VR目前通過一些妥協產品化更早成熟,而AR恰恰相反,能做的事就是在『螺螄殼裡做道場』,越輕越好,但用戶對信息的貪婪是不能去遏制的。
『這種矛盾其實比VR要大得多得多』
除此之外,顯示與光學是AR的核心技術,目前市場上方案各異,各有利弊。
以光學棱鏡為例,雖然技術已經成熟,但視場角《FOV》很小,除了用於提示外幾乎沒有適合它的應用方向;另一方案Birdbath雖具備了更大的視場角,但仍略重於傳統眼鏡,很難做到極致的輕薄;光波導方案解決了重量問題,同時也擁有了大FOV,但技術較為復雜,仍處於技術優化和規模量產的前夕。
祝銘明認為,單憑技術的難易度和先進性來談論產品好壞,這中間並不存在強邏輯關系,光學技術與產品形態不存在孰優孰劣,隻有針對場景是否合適。
但站在消費端顯然面臨更大的挑戰,『消費用戶對產品的要求沒有最好,隻有更好。
從消費者角度,希望它有不亞於VR的大視場角、堪比普通眼鏡的輕薄程度甚至希望更輕、能夠支撐一天甚至更長時間的續航、不傷眼以及足夠豐富好用的應用等』祝銘明表示。
隨著AR設備在光學、顯示等關鍵部件取得突破,消費級AR頭顯的價格將不斷降低,Strategy Analytics預測,AR平均售價將從2020年的超過800美元下降至2026年的500美元以下,降幅約38%。
而內容方面,其完善程度往往和市場的成熟度相輔相成。
隨著AR不斷發展,量產規模逐步提升,有越來越多的廠商進入到AR硬件和軟件領域,整個生態也會因此而繁榮。
祝銘明認為,2026年,將是AR這個行業的關鍵時間,AR是否將成為普及的通用終端需要拭目以待。
『無論關鍵部位、整機產品以及軟件開發,還是AR眼鏡中芯片、光學、電池等方面的技術研究,現在都在不斷突破中』
編輯:盧陶然
羅永浩談淘寶直播:當一個簡單的售貨員
TCL科技前三季度歸母凈利2.81億 面板行業何時觸底反彈?
即時零售硝煙起:美團蘇寧合璧,二英戰京東